社区
所有话题

今天学到的心理学知识

84个笔记 #科普

关注
App查看  |   
  • 星标笔记(65)
  • 全部(84)
  • 好看(2)

在这里记录和分享今天的你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学习感悟~

  • 心向阳工作室 心向阳工作室 已发布305个故事
    读《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欧文 亚隆
    读到,作者说,当他还是一位年轻的治疗师时,读过最有用的书是《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卡伦霍妮著。它最有用的概念就是:人生而具自我实现的倾向。

    而咨询师只需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移除障碍,而没有必要去做所有的事情,没有必要给病人注入成长的欲望,向他们灌输实自我实现的个体所具有的种种特点。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就是指我们要帮助他们移除障碍。

    有所不为,就是我们不必要去给来访者注入那么多我们的欲望和我们对于他们自我实现的期待。

    这让我对以往的个案进行了反思,我总希望他们在最短达到最快的效果。甚至在和同学一起上课的时候,希望直接点出他们的痛点,让他们去面对,以便于更快更好地解决自身的问题。

    现在经由这本书我反思到,那个是我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来访者的欲望,来访者在他的目前的障碍无法移除的前提下,不可能给他注入新的希望,新的自我实现的价值。

    因为他目前的人生是处于一个困境当中,在黑暗中,他什么都摸索不了,哪怕是注入新的信念,他也看不到。

    尊重他们,相信人生而有价值,他们的价值需要他们自己找寻,定义。
      互动 0
      点赞 7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李琴琴 李琴琴 已发布67个故事
      今天我学的是【萨提亚沟通模式】

      第一种:讨好型
      只有他人、环境,没有自己
      语言:都是我的错; 没事没事...
      举止行为:过分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和自杀倾向
      身体反应:胃部疾病、偏头痛、便秘


      第二种:指责型
      只有自己、环境,没有他人
      语言: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
      举止行为:攻击性的、独裁、吹毛求疵
      感受:跟感觉隔绝、我很孤独、我是失败的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别人、欺负别人
      身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高血压

      第三种:超理智型
      只有环境,没有自己和他人
      语言:人一定要江逻辑的、一切都要有科学依据的...
      举止行为:顽固、刻板
      感受:逃避感受,顽固、疏离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交退缩、故步自封
      身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


      第四种:打岔型
      自己、他人、环境都没有
      语言: 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没有重点...
      举止行为:多动、插嘴
      感受:混乱、没有人真正在意我
      心理反应:不适当的混乱
      身体反应:神经系统的症状


      第五种:一致型
      重视自我、他人和环境
      语言:感受、思维、喜欢、不喜欢、尊重自己和他人
      举止行为:接纳压力
      感受:乐观、自信
      心理反应:心平气和
      身体反应:放松、精神抖擞
      今天,这个沟通模式让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晚上我老公接听了一个领导的电话后,看上去心情很低落,我问他是不是心情不好?他说被挨批了, 因为领导不满意他回报工作的方式,说他抓不住重点。于是,我就推荐他看了沟通模式。等他看完后,我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我有时抓不住重点,像是打岔型。”其实,很多次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明明我跟他说的是这件事,他却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我也理解我老公为什么会有这种沟通模式,因为在他的原生家庭,父母都是很强势的人,他稍有不对的想法都会被打压、批评,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自己的声音,在内心上会觉得没有人会真正在意他。

      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首先要自我觉察到自己的模式。我想我老公已经有了觉察,他会慢慢地朝着自我接纳的方向走去。
        互动 0
        点赞 4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黄~灿灿 黄~灿灿 已发布21个故事
        今晚学习笔记
        关于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流派的学习笔记:
        1、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它强调利用患者的内在资源和无意识来促进治疗过程,通过使用建设性的暗示和催眠技术治疗师,皆在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和实际目标。将个案概念化,分成了内在资源的激活(来访者可能具有未被充分利用的内在资源,可以通过催眠和暗示来激活这些资源,用以帮助来访者应对病痛、失眠和家庭压力)、认知重塑(通过催眠暗示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评估他对自身的健康、家庭和未来的认知,以及对子女教育和就业的期望,以促进更积极和现实的思维模式)、放松和压力管理(利用催眠和深度放松技术,可以帮助来访者减轻焦虑和压力,改善他的睡眠质量和整体情绪)、症状管理和缓解(通过催眠暗示,可以帮助来访者学会更有效的管理和缓解他的躯体症状。比如头晕)、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通过探讨来访者的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如何通过催眠暗示来改善这些关于和增强支持,可能有助于来访者在家庭和社会层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未来定向和目标设定(通过催眠暗示可以帮助来访者明确他的未来目标和愿望,以及如何通过利用他的内在资源和外部支持来实现这些目标)。
        2、催眠的不是与是。催眠不是睡眠(因为睡眠不是催眠的目的,也不是结果)、不是幻觉(催眠可能会给人带来某些美妙的联想,但绝不是幻觉或妄想,这是区别催眠,反应病理性与非病理性的关键)、不是失忆(催眠会诱使人产生一时的记忆障碍,但并不意味着永久的记忆障碍)、不是梦游(催眠可以使人进入一种高度自我关注的状态或松弛状态,而梦游是一种睡眠障碍,是无法通过催眠来引发或治疗的);催眠是一种专注状态(催眠参与者一直保留着其行为控制能力)、是一种恍惚状态(催眠参与者进入一种美妙的联想状态,如前世回溯没、未来生活的幻想)、是一种放松状态(催眠参与者进入了一种由衷的松弛状态,能对催眠师的指导语产生积极回应)、是一种内观(在禅修中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事物的真正面目,以净化自身的心灵。催眠术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呼吸导入)。
        互动 2
        点赞 2
        分享

        小鲸鱼Era 谢谢你的分享,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催眠与深度睡眠是不是一回事?😊 回ta 点赞 1

        楼主 谢谢关注,一起成长✊☺ 回ta 点赞 0

        回应ta,写下感受

      • 天天好好学习 天天好好学习 已发布1832个故事
        今天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是,在成为恋人关系前;必须经历的五个阶段:

        1.) 陌生人关系
        2.) 朋友关系
        3.) 熟人关系
        4.) 暧昧关系
        5.) 恋人关系

        这五个阶段一定要搞清楚。

        千万不要在第二次相亲,跟喜欢的女生聊天时;就跟她谈你自己之前的恋爱经历。

        不然她会以为你太过于操之过急;就算真的有那么一点点喜欢你,也会被你的举动给吓跑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才第二次见面,所以跟她聊天,只需要像跟普通人聊天一样就可以了。譬如:搜集她的个人资料,如:年龄,工作,家庭,兴趣爱好。

        可以跟她聊聊国家的一些大事,如:对于日本因为疫情而封国的一些看法。

        天气呀,最近好看的几部电影,不上班的时候的工余时间里她喜欢做些什么等等都可以聊。

        有没有养宠物等等,也是一个不错的话题。

        总而言之;就是:第一二次见面时,一定不要聊自己的恋爱经历;不然她会觉得你跟她发展得太快了,从而有弄巧成拙的效果。
        互动 0
        点赞 2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夏莯 夏莯 已发布3个故事
        今天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是自我状态。

        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和儿童状态。

        父母状态又分为养育型父母和控制型父母。
        儿童状态又分为顺从型儿童,叛逆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这三种状态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但是出现的频次不一样。

        了解到三种自我状态,对于处理亲密关系有很大好处。

        我之前很不理解,我老公一直像个孩子一样,喜欢玩游戏,喜欢动画片,说话总是反着说,喜欢和孩子抢吃的,比较自私偏执,不会照顾别人。

        我怎么和他讲道理他也不听,而且特别反感。

        学完自我状态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他大部分时间处于叛逆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而我大部分时间处于控制型父母状态。

        一个控制型的父母,和一个叛逆型的儿童,当然无法沟通。而一个控制型的父母,也无法去约束一个自由型的儿童的。

        而他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像个孩子,很有可能和我这么多年在扮演母亲的角色有关。

        总是义正言辞和他讲道理,帮他处理生活中的事情。

        那如果我也展现出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呢?偶尔也像个孩子,和他撒撒娇,是不是能激发出他的成人或父母自我状态呢?

        感情真的是需要学习,也需要经营的。

        多多学习,做一个智慧的人,经营好自己,也经营好婚姻家庭,是这一生都要坚持的。

        而一个养育型的父母,和一个叛逆型
          互动 2
          点赞 2
          分享

          喜鹊儿 一切结果都是双方共谋产生的! 回ta 点赞 1

          天天好好学习 嗯嗯,学习啦!受益匪浅。 回ta 点赞 1

          回应ta,写下感受

        • 鲸鱼妞妞 鲸鱼妞妞 已发布3个故事
          总是看到习得性无助,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习得性无助: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与全面性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

          在解释负性事件时的归因有三个维度。
          一稳定性,即事件起因是源自不会随时间改变的因素
          二内在性,起因源于自己
          三整体性,起因是适用于许多情境的原因,而不是单指向这个事件的因素。

          比如学习不好,他会归因为自己智商不够(稳定性),觉得自己造成的(自己没有做好),严重影响了他生活(整体性)。这样容易导致绝望、沮丧、降低努力程度以及学习困难。

          但如果,学习不好,是因为这次题难(不稳定因素),自己可以下次努力,是出于外在的特殊的解释,不会影响生活。所以乐观的解释有助于人们积极看待问题,就不会情绪低落,会更加积极去面对。

          所以在治疗习得性无助时,首先改变归因的方式。通过改变归因方式,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天天好好学习 天天好好学习 已发布1832个故事
            今天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是:有两种父母,命令式的及启发式的。

            命令式的父母会是:“天气这么冷了,你都不知道穿秋衣秋裤;想要感冒是吗?”

            启发式的是:“现在天气凉了,你今天尝试穿秋衣秋裤。明天再看看,需不需要穿。”

            命令式的父母会是:“为什么还不写作业?”

            启发式的父母是:“今天在学校里,学到了些什么?老师又布置些什么任务吗?”

            很显然的,孩子是更喜欢启发式的父母的。

            因为启发孩子他们去思考,去做他们自己想要去做的事。这种父母比较民主及开放,没有命令式的父母那么的专制吧!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怡名 怡名 已发布235个故事
            今天重温张佩超老师关于小学学历来访者的督导教学,有很深的感触,收获也很大。
            1、看到来访眼中的世界,用来访者能够懂的语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来访有两个哥哥,4个姐姐,小时候差点被送人,小学三年级后就辍学,她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并不相同。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用她能够听懂的语言和她交流,尽量用与她相近的语言。有一些新手咨询师,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性,用术语,对来访者效果并不好。
            咨询师可以为每位来访者使用特定的语言,以贴近来访。
            比如用来访通俗易懂的话,使用大白话,短句。
            并且尝试站在她的视角,去看她眼中的世界如何?她如何理解世界?
            她是否有反思能力?

            2、倾听,还是倾听。
            有时遇到来访像祥林嫂一样,来回来去地述说与婆婆的关系。
            咨询师会焦虑。
            甚至担忧她的女儿抑郁越来越严重。
            这就像咨询师给了来访者配重。
            新手咨询师往往会贪功,特别希望帮到来访者。
            但对于来访而言,咨询师只是来访者一段人生经历中的手杖而已。
            不带预设的倾听,尝试多去理解她。
            对她的话去理解,而不是去告诉她怎么做。

            3、对于发现的问题,有时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来访的婆婆突然去世,对于来访自己,意味着什么?
            她的状态是崩溃的。
            这时,不必急于给来访梳理与婆婆的关系。
            因为她很可能没有力量来面对,这时不做什么很重要。

            对于来访者本人抑郁,根本顾及不到小女儿病情变严重,咨询师感觉到焦虑和压力。
            这时候,可以联系她家里其他人,比如她的丈夫,沟通,在访谈中,感到小女儿情况不乐观,是否要尊医嘱住院治疗,来访也要尊医嘱服药。

            不收费的咨询,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性的,人本的方法,一般不适合做精神分析。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天天好好学习 天天好好学习 已发布1832个故事
              今天的心理学知识,是在听Shelley职业教练的直播时学到的。

              今天的直播题目是:如何理智地犯错。

              我刚刚听这题目时,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什么?犯错还可以选择理智的犯?

              后来听后,原来Shelley职业教练要矫正我们的错误认知。

              那就是: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害怕犯错的,很小的小孩是不会害怕犯错误的。

              我们慢慢长大后,会被冠以各种标签;如:犯错是因为我们低自尊的缘故。

              我们会觉得犯错,是因为自己是太无能了;自己太不优秀了,所以才会犯错的。

              但是,以上这恰恰就是我们要去矫正的。

              其实,都有一句俗语说:“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每次我们犯错,都是一个让我们进步的空间。

              当我们成功地看到了自己的认知偏差后,也许就不会再恐惧去犯错了!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万鹏 万鹏 已发布162个故事
              自我防御之逃避现实

              逃避不舒适,或者逃避无法忍受的现实是一种基本的保护机制,没有这种机制我们没有办法行动。

              逃避一件事,便不会去感知。不能感知这件事,便不会产生任何意识性的情绪、思维和行动。这很可能会造成情感隔离。

              从根本上来讲,逃避是“所有保护策略之母”,因为所有的自我保护都是为了逃避一些我们不想体会和感受的东西。所有其他的保护策略,例如追求权力、追求完美、追求和谐,或者乐善好施等都是逃避的具体方式。

              逃避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向问题,接纳自我以后再寻求改变。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神秘菇 神秘菇 已发布177个故事
                今天学了《亲密关系》的第三个阶段内省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幻灭阶段,经过了以后达到的阶段,幻灭阶段呢,能把我们变成沟通高手,并且呢,能平和的看待和伴侣的关系。

                到了内省阶段,会让你再次面对那种渺小的感觉,并驱使你了解真正的自己,这样的过程呢,会非常剧烈,这就是亲密关系中最难应付的一个阶段,但是呢,他也给咱们带来了无价的礼物,那就是灵魂。

                接下来呢,作者把亲密关系的历程列了一个简单的图表,描述了一个人在于伴侣变得愈来愈亲近时所经历的阶段。我觉得作者列的这个表太好了,让我们对这几个阶段一看特别清晰,一目了然,并且作者起的这个题目好的不好的丑陋的……和神圣的,就是这个图表的小标题。他概括得非常的精准,我们知道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他们。只有这样你才能达到完全负责的目标。


                你也许迷糊了吧?怎么叫达到完全负责的目标?这句话是针对这个古老神话,亲密关系是一人贡献一半来说的,亲密关系是不能一人一半的,因为这表示你只需付出50%的努力,也就是说,你只有一半的时间在为亲密关系努力及付出,这样是不够的,如果你相信对亲密关系,你只需付一半的责任,那么,即使你能付出100%,实际付出的却只有50%。那样的话呢,对方就会指责你没有尽全力。


                我之所以在这里下大力叙述,也就是想说明这个重要。就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必须要自己完全负责才行。不然的话就有可能遇上最使人脆弱的偏差行为,自我放逐。

                当看到自我放逐这四个字时,我心里就奇怪了,原来幻灭阶段说的这个自我放逐到了内省阶段才出现呀。

                接下来,作者就说在这个自我放逐时,就有可能产生失败和无力感,就要想放弃经验,这就表示,内型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我们应该把亲密关系当做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只有这样了,才能度过不可能的难关,体验到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为此,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作者还给这道墙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叫受害者监牢。


                在售号者监牢这部分里,作者引入了卡普曼三角这个模型来形象的描述了内型阶段的斗争,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三者之间的斗争。并且他指出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能要遵从以下的六个原则。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挑脱问题的框架。
                跳脱问题框架,我是第一次看见,还有问题框架,不过说实在的,我看完了以后,这里面的逻辑关系也不太清晰,以后我还要在这个原则上下下功夫.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100%负责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我感动于作者的老师坚持的理念,得到真正的知识,提出问题,超脱已知事物。以后我好好践行这个理念。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最后,我在不厌其烦地聚焦下这节内容。

                在内省阶段,我们了解自己和伴侣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从“内省”阶段开始。《亲密关系》对“内省”有个很好的注解: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

                走进内省阶段,说明你已经学会放下期望,并接受了亲密关系中那些不完美的现象,用更深的洞察力,去“穿越”亲密关系中竖立起来的一面面“墙壁”。

                “内省”是一个检视内心和寻找亲密关系问题源头的过程,这个过程你也许会感到疲倦、没精力、甚至没有办法再擦出一点爱的火花,这个时候,你有一个选择,就是学习“穿墙术”。

                “穿墙术”是什么?如何帮助我们穿越问题的障碍?《亲密关系》中指出了关键原则:

                ①. 突破自己的认知,找出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②.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礼物和宝贵经验。

                ③.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④. 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不要去怪罪别人。

                ⑤.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⑥.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当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已的内心需求,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内心缺乏的东西,不能经由别人来填充,更无法通过要求伴侣的服从来满足。“向内”寻找问题,才能“向外”散发爱。穿越了亲密关系中种种问题的障碍,我们会获得更多爱的“启示。
                  互动 2
                  点赞 1
                  分享

                  天天好好学习 这也是鲸选单元里的吗? 回ta 点赞 1

                  楼主 不是,我这是看的纸质书。壹心理平台上用积分换的。 回ta 点赞 0

                  回应ta,写下感受

                • 万鹏 万鹏 已发布162个故事
                  交往适度定律-心理学之社交定律

                  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就跟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即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但出于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让人心理失衡,这会让人感觉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对方,因而产生愧疚感,觉得欠了对方的情。这种心理负担,往往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

                  一直以来我是个好好先生,容易顺从人。别人有要求,我一般拒绝不了,但几乎不敢向别人提要求。我严重的背离了这条规律!

                  亲子关系中,我对孩子过好,让孩子习以为常,认为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有一天,我想立个规矩,就发现很难。真是头疼呢!

                  夫妻关系也如是,有些妻子把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事都顺着他,反倒不被对方珍惜。在我们家,老婆经常说,男人要让着女人,女人没有安全感。所以就事事顺着她,然后她就觉得理所应当,有一天你不做饭,她很生气。

                  对对方过好,会给人一种心太软的感觉,从而对你无所忌惮。人必须让自己有点威严,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并让自己更有影响力。倘若让人觉得软弱好欺,就很容易被利用。

                  从前,这种关系模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的,大家关系都成了这样子。现在我学习了这个规律,那在今后的关系当中,我就会进行有目的的调整。没办法,人性其实还是有些弱点的。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维尼.熊 维尼.熊 已发布280个故事
                    今天学习了核心信念,并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核心信念心的理学知识,结合他们的来访心态进行了学习,分享一下。

                    一、关于核心信念:就是个体对世界的核心认知,主导着个体对世界的理解、日常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比如陷入抑郁之中的人,就会有持久的泛化的、强迫性的和难以控制的负性思维,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认为自己不可爱,无价值,无能等,以至于低落,倦怠,严重者僵化不动,有自杀倾向或行为。

                    二、这种人习惯性抱怨他人和采取回避策略处理和表达。比如他要是觉得面对一个问题自己无能为力,在心理就会出现自我否定抑郁状态,躯体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同时又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认为加重了自己的自我否定甚至有种羞耻感,就导致他滔滔不绝的诉说自己的观点,抱怨别人存在的问题,也间接规避了别人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关心的询问。抱怨别人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自己负性的无能为力的核心信念被证明是真的。

                    所以,有时候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发现类似情况,请我们高情商的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没有必要在言语上争个输赢,倾听就很好了,无需说服和改变。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翅之梦~爱读书💞 翅之梦~爱读书💞 已发布135个故事
                      继续学习《不成熟的父母》。

                      本书认为,不成熟的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只想看到一个理想的孩子,而不愿意去看到一个真实的孩子。可是这样的话,他们就没有办法去跟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连接。

                      如果父母只想把孩子改造成为他认为正确的样子,认为孩子听我的,我就很开心,不听我的,我就发怒、崩溃,那么,他一定存在不成熟的情况。

                      因为如果这个孩子只被父母接受一部分,这个缺乏真正情感连接的孩子,也会认为,没有人会因为我真正的样子就喜欢我,就想跟我建立关系。我要想让父母喜欢,我就必须得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然后表现出那种父母心中的我的样子。

                      就像是我自己,小时候一直想表现的达到父母满意,这样,父母就会认可我,他们就会不再争吵。所以,小时候的我就会带着讨好,去对待周围的人,以期得到他人肯定。

                      潜意识的我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我必须要放下自我的部分,隐藏自我的部分,去表现出别人期待的样子,才能被人接受。

                      就像是我女儿小时候说的,她需要装成“很淑女”的样子,大家才会表扬她、更喜欢她。

                      现在想起来,她当时会如此说并且如此做,就是受了我的影响。因为我当时就告诉她,如果你表现不好,大家就会不喜欢你。所以,她就会努力的“表现”,表现很假的、自认为很好的那一面。

                      其实现在我明白了,这样带来很明显的一个影响,就是她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她就会低自信、低自尊——我觉得那样的我才好,而真实的我,我不能接纳它,所以会没有自信心。

                      现在,我会鼓励女儿,活成她自己喜欢的、想要的样子,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活好你自己,是最重要的,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那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个,就是固执。他觉得应该那样,标准的固定型思维。

                      第二个,就是他的抗压能力差。看到孩子跟他自己不一样的部分的时候,他会有特别大的痛苦,他想把这个痛苦抹除掉,拼命是改变孩子。而且他喜欢做阻力最小的事。阻力最小的事是什么感觉?就是追求简单、粗暴、直接处理问题。

                      第三个,他很主观,他不尊重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他还以自我为中心,他还不会自我反省。跟孩子在一起,他喜欢成为焦点。

                      所以,如果父母的认知复杂性太低、父母太过于自我中心,他就没有办法准确地去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感受,没有办法对孩子的感受有真正的同理心,孩子就没有办法被父母温柔以待。

                      如果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能看到孩子情绪,能爱他,看到孩子今天交朋友有点退缩,去帮助到他,那么此时,我们的眼睛中,就开始真的有孩子了。

                      只有爱到自己,才能爱到孩子。只有眼中有了真实的自己,眼中才能接纳真实的孩子。

                      我们只有以一种成熟的父母的特点去爱孩子,去对待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全然的爱,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才能让孩子建立起来完整的自我价值感和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翅之梦~爱读书💞 翅之梦~爱读书💞 已发布135个故事
                        继续学习《不成熟的父母》这本书。
                        不成熟的父母还有着哪些不同类型呢?

                        第一个情绪型父母,第二驱动型父母,第三消极型父母,第四拒绝型父母。

                        什么是情绪型的父母?

                        就是说,父母他像婴儿一样通过情绪去感染你,然后通过情绪把你纠缠在一起,通过情绪去让你有不得不服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父母的情绪其实就会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其实孩子控制不了父母的情绪——这个成人我控制不了,但我一个孩子总是希望从各种不稳定性中出来,我想找一点我能控制的部分,所以我总在想,我表现成什么样,妈妈会好一点?

                        感觉多见讨好型人格。

                        第二类父母,叫作驱动型父母。

                        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父母,就是养孩子的时候他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感觉他有特别清晰的教育观,然后他特别知道该怎么去塑造一个孩子。

                        孩子觉得逆反了,但他仍然被你牵着往这儿走。孩子越大、他的自主动力越强的时候,其实就会更麻烦。

                        所以驱动型的父母特点就是什么?太坚信自己固有的观点和期望,用自己的观点和期望塑造孩子,这些过于简单化和超重化的手段就会干扰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让孩子觉得是在被父母控制,而不是被父母全然地接纳。这是第二种。

                        这是一种被控制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突破重围,出来透口气。

                        第三种就是消极型的父母。

                        消极型的父母什么特点呢?这类父母他为人很柔和,然后对孩子也很随和,也很爱陪孩子玩。但是这类父母的特点就是他不成熟,当孩子需要父母守护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去守护孩子。

                        书里面就讲了一个故事,讲到叫茉莉的女孩的故事。茉莉的妈妈就是那种很愤怒,可能经常虐待她、打她,然后茉莉的爸爸就是那种很温柔,但是好像没有什么话语权的爸爸。

                        她说有一个情节就是,她在房间里被妈妈打,爸爸不是过来阻止妈妈说,你这样可能对孩子健康不好,咱们商量一下怎么更好。爸爸的方法是啥呢?在厨房里面故意把碗弄得咚咚响,她觉得好像爸爸在用这种方法声援她,她觉得爸爸其实也没办法。

                        所以消极型的父母什么特点?就是他没有办法守护到孩子的内心的需求,这个时候,其实你会觉得孩子也蛮痛苦的。是不是这样子?所以这是第三种消极型的父母。

                        第四种父母是拒绝型的父母。

                        这种父母特点就是冷漠,他在自己跟孩子之间竖起一道墙,让孩子觉得受伤害。书里面有一句话,我看着都会觉得孩子蛮可怜的:

                        “当我跑向另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却当着我的面砰的一下把门给关上了。”

                        这种被拒绝的感觉,你会发现就蛮痛苦的。拒绝我的人,如果是一个我的小伙伴,也许还好。但如果拒绝我的人是我最重要的爸爸和妈妈,被拒绝的时候的那种痛苦感,你会发现它是与生俱来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这种情感需求,跟我们人类远古的遗传记忆有关。我们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群体性动物,所以在我们遗传的基因中,我们就渴望被关注,我们渴望跟人建立一种连接,这是我们的本能。

                        所以我们看到,四种不成熟的父母其实都会给孩子带来孤独和痛苦,但其实他们带来的孤独和痛苦还不一样。

                        情绪型的父母会让孩子跟父母之间情绪纠缠,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总想去做点什么去帮助父母去缓解,所以这个孩子眼睛就太容易看到父母的情绪,太容易想要自己做点什么去让父母进行改变。这样的孩子你会发现他的心里边总在装着别人,总在装着别人的情绪、别人的目光、别人的评价。他其实内在情绪特别容易被困扰到,被摇动,别人一个冷蔑的眼神,其实就会让他内心波动、内心的自我不稳定。

                        而驱动型父母的特点就是硬推,把自己的观点全都推给孩子。孩子就会有一种被控制的痛苦。这些被控制的孩子可能在整个青春期之前都蛮积极的,都蛮乐观的。但是到了青春期之后,这些父母会说孩子突然间就变了好多。父母过来咨询,说的都是我孩子以前都蛮好的,都很乐观的,都很积极的,到了青春期突然就变了。

                        因为驱动型的父母只看到他心中的孩子,只强化自己认可的这个部分,而另一部分看不到。但到了青春期之后,其实就是这个孩子负面的自我力量变得越来越强的时候,他那种反叛和消极被动其实也会变得更多。

                        而第三个消极型父母,他们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觉得我不能被守护,我没谁可依靠,我只能靠我自己,我甚至觉得父母都是孩子,我不但照顾我自己,我还得照顾他们。所以,他们小的时候就开始承担太多的角色。消极型父母带来的,就是孩子觉得所有的苦都得我自己承担,然后我不得不长大。

                        这种情境下我必须长大,我必须忽视和否定那个弱小的我,我一定要自己强大起来。你会发现这种强大,这种长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觉得看着让人心疼。这种感觉不被守护的孩子,其实他内心会觉得空洞。

                        而第四种拒绝型的父母,当他在孩子面前立起一堵墙,孩子觉得被拒绝的时候,这个孩子小的时候多次尝试接近父母,都被拒绝,多次尝试建立连接都没能建立连接,这个孩子就会习得性地退缩,回到了他自己建造的“安全城堡”里。

                        下次当他想跟别人建立连接的时候,他会发现他的心中害怕那堵墙再出现,他的心中害怕父母冷漠的目光再出现。他还没去建立,已经退缩了。然后他努力去建立一点,但他发现还是不行,对方没那么热情回应的时候,他又退缩了。所以拒绝型的父母带来的孩子的特点,就是他特别容易退缩。

                        所以不管是情绪型父母,驱动型父母、消极型父母,还是拒绝型父母,他们都会让孩子陷入到痛苦、孤单,陷入到这种没有力量的情感感受之中。

                        你有没有中这些不成熟的父母的招呢?



                        目的不是为了定调,不是为了说你看你们的抚育都是错的,目的其实是去了解父母能力的限制局限性。父母不是不想爱,是因为他能力限制,有的时候他也做不到。但我们一旦看到了父母当时有这样的特点,给我带来这样的影响,其实看到本身就是疗愈的开始。
                          互动 2
                          点赞 1
                          分享

                          天天好好学习 你说道的书,在那里可以找到? 回ta 点赞 1

                          楼主 : 回复 天天好好学习: 我发给你哈! 回ta 点赞 0

                          回应ta,写下感受

                        • 鲸厂话题君 鲸厂话题君 已发布37个故事
                          #银行账户背后原来还有心理账户?👀
                           
                          又是一年双十一~又是一年买买买~😋
                          但究竟买不买,看的不只是银行账户,还有“心里的账户”~
                          🤔来看下面一个情境:
                           
                          张三和李四都正在去看演唱会的路上,然后……
                          1️⃣ 张三在路上把500元现金弄丢了
                          2️⃣ 李四在路上把价值500元的门票弄丢了
                          问:张三和李四谁更可能放弃看演唱会?
                           
                          虽然同样失去了价值500元的物品,但其实李四更可能放弃看演唱会。😯
                           
                          ✅ 这是因为人们心中其实还有一个“心理账户”。
                          ✅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心理。
                          ✅ 回到刚才的情境。人们会觉得丢失的500元现金不会影响演唱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演唱会。但是丢了的演唱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好像是要花10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
                           
                          ☘️ 今天是双十一,学习消费心理,买买买的路上快乐加倍~~~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翅之梦~爱读书💞 翅之梦~爱读书💞 已发布135个故事

                          今天学习到了关于“拖延”的这方面知识,我可是深有感触!

                          我现在别的问题不多,就是容易拖延,别人一天干三天的活,我觉得我当天的任务,却总是要拖到最后关头再完成……

                          我自己也是很无语,因为基本上天天处于晚睡晚起的状态,自己也觉得耽误了很多的事。本来可以时间宽裕充沛,做得很好的事情,拖到了最后,变成了草草完成~

                          我经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十一点之前睡觉,但是,每天十二点之前睡得时候都不多……

                          说起来都是伤心泪啊……

                          但是,到底怎么办才能改善这个拖延的状况呢?

                          今天学到了好多。

                          首先要做的是找到拖延的原因。

                          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找到原因,才好对症下药。

                          第一个原因,畏惧困难,不敢开始。

                          这一点,我也是感触颇深。越是难以办到的事情,我越容易拖延,总是想先干一些轻松自在的。

                          就像是每天的星标打卡,最好是早晨就完成,一天都轻松,剩下的时间干一些轻松自在的事情,比如说听书、看书、完成简单好玩的小游戏任务啥的,可是,偏偏是把难度最高的星标打卡放到可最后。苍天啊,这样很容易完不成的啊!上次就因为中间有两天没达标,而没有完成总目标……

                          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说我一直希望完成的传统文化课件,我一直要看完的专业书……

                          吃一堑不长一智,更待何时?

                          时不待人。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作者说的很对,小时候家长、学校的否定,特别容易造成孩子的胆怯,自信心和内在动力会不足,引起被动甚至拖延。

                          这时候家长的支持变得尤为重要。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内疚胆怯、后悔惭愧,所以,简单的一句“没关系,谁都会犯错,我小时候还不如你呢”,会胜过平时许多的温柔,能帮他抚平内心的忐忑。

                          现在的你,早已不是小时候的你,高大成熟的你,还会被父母的肯定否定左右吗?是时候改变自己了。

                          第二个原因,追求完美,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

                          父母的要求完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极易让孩子也养成追求完美的习惯。

                          做不好,就不做,不去做,这样不会面对失败,不会达不到要求。因为根本就没有开始。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都是这样,所以,有了一句“完成好过完美”的流行语。

                          把背包扔过墙吧!不要怕做不好,谁都是这样开始的!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做吧!别让自己老了之后再后悔。

                          第三个原因,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一个人找不到意义时,就容易茫然无措,不知道目标,自然也就没什么动力可言。这样,很可能三分钟热度,慢慢的就没了劲头。

                          没有意义的人生,想想就觉得无聊,所以,我们一定要且行且寻找,活出你生命的意义,让有限的生命,活出精彩的自己!

                          以上就是造成拖延的几个主要原因,你找到有用的点了吗?

                          知道内在原因,就像是大树找到了根,想要做什么就有了发力的点。

                          你到底是因为什么才拖延的?第一第二还是第三点?请你像剥洋葱一样,慢慢剥开你的想法和内在需求吧!

                          活出你喜欢的样子!

                          世界和我,爱着你!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胡巴+_+ 胡巴+_+ 已发布141个故事
                            读《因为我是女性》 作者:侯玉珍

                            一书中,提到“如果妈妈是足够好的妈妈,孩子也会比较温顺、亲和、讨人喜欢,关系就比较和谐。而妈妈本身是无法让孩子放心依恋的妈妈,孩子也更容易出现各种难缠的问题,比如冲动、攻击、拖延等,这常常会让妈妈陷入崩溃和失控,并进一步惩罚或忽视孩子,导致恶性循环。”

                            对于此描述,深以为然且深恶痛绝。

                            结合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生活来看看,看看真实的世界——大人眼里的问题孩子有,冲动、攻击、拖延等等。由于大人陷入情绪的崩溃和失控,无差别攻击和指责自己的孩子,真心发现以上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

                            而我,也是这个被妈妈命名为“螃蟹”和“乌龟”长大的孩子之一。此时此刻,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让我感受着自己内心深处,曾经被贴着这些标签的愤怒和无力,以及妥协、委屈。

                            从幼儿园记事起,妈妈就常常催促我快一点!快一点!你这个螃蟹,乌龟都比爬的快!

                            慢慢地,我从一开始地愤怒,变得委屈,直至麻木。而这些,在妈妈眼里,是糟糕的孩子的表现。

                            从小,我就习得既然我正面干不过你,那我也可以侧面气死你的招式。后来,我明白了,这叫被动攻击,比如拖延。

                            这个拖延的行为,不但引起了妈妈的失控,也引发我自己的一系列的失控。但是,这些失控都不在妈妈和当时的我的理解范围之内。

                            提升了认知能力之后,我觉察到这份拖延的行为,影响着我的学习、交友、睡眠……

                            比如:
                            1学习。
                            准高中生时,有很重的学业,可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催促我去完成试卷练习。然而结果永远是意料之中地,没有完成。因为我陷入了“天人交战”之中,一边被内心的声音催促着学习,一边任由自己看小说听广播摸东碰西。

                            2交友。
                            与朋友约好了具体时间,经常性迟到,让朋友很生气或者很无奈,自己也很委屈。

                            事实是自己并不想迟到,同时也很抓紧时间的捯饬和准备好出门的物品。

                            3睡眠。
                            有段时间定下睡眠时间是10点半——11点。然而脑子里会涌现出很多声音,最终翻来覆去或者摸很久其他的东西,才能进入睡眠。

                            初次接触到“孩子也更容易出现各种难缠的问题,比如冲动、攻击、拖延等”这样的心理学概念其实是一本叫做《别让孩子伤在童年》这本书,而今天所读到的《因为我是女性》唤醒了我更多沉睡的记忆,也让我感受着,和顿悟了更多。

                            回到今天的此时此刻,我的拖延行为经由被心理学的看见和理解,已经缓解了很多。

                            比如上个星期和上上个星期,我很准时。但车程慢了30分钟和10分钟,这个记录让我想起一句话:所有的偶然,其实是必然。

                            在成长的路上,每一次的进步,都值得肯定自己。觉察,更是不可或缺的。
                              互动 2
                              点赞 1
                              分享

                              我曾经是别人的女儿现在是别人的妈妈 ,每个角色都好难 回ta 点赞 1

                              楼主 : 回复 星: 是啊,所以爱好自己,才能让自己协调好这些关系 回ta 点赞 0

                              回应ta,写下感受

                            • 李琴琴 李琴琴 已发布67个故事
                              今天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是关于“拒绝”。

                              (一)

                              如果你不能表达那些所谓的消极情感,你越是忽略自己去当好人,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越不真实。你会被看成是平面的、可有可无的人,因为你的生命不是立体的,而是无足轻重的。

                              仿佛你的存在与否,对于他人,也是,没有关系的。

                              缤纷世界显出的美丽,是因为,没有分开色彩的吩咐多样;
                              自由自在鲜活的人生,是因为,没有压抑情绪的喜怒哀乐。

                              愤怒与开心同样的重要,拒绝与接受同样的有意义。

                              这是鲸选会员里作者吴在天写的【从今天开始,做个“难以相处”的人】中的一段摘录。今天中午我在读到的那一刹那,突然明白了“拒绝别人”的意义,感到浑身有一种放松、有力量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为了和对方的关系,而不敢拒绝别人、勉强自己。可这么做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既勉强了自己,又因为在这段关系中没有“真实”的自我,反而让关系变得摇摆,不再稳定。

                              (二)
                              关于“拒绝”,我想起前段时间的一件事。他,曾是我的恋人,在多年不见后的一天联系我,告诉我他离婚了,破产了,很抑郁。 后来过了几天,他突然打电话来说做生意要押金,让我帮他借钱。我心里是不愿意的,但是我不敢直接拒绝,而是说“我问问吧”。过了一段时间,他来催我,我微信回复道:“我问了一个朋友,但是人家好像不太愿意借的样子。”,他让我多问几个朋友,我说:“借钱这件事,我好像问不出来。”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又问我能不能低息贷款, 我说:“不好意思,我不能贷”。 更出乎意料的是,又过了几天,他再一次打来电话,我就不再接电话了。

                              这件事情,让我看到自己还是无法直面拒绝别人,常用的方式是“拖延”或者“回避”。直面拒绝, 我觉得会伤害对方,伤害彼此的感情。但是事实上,“拖延”或者“回避”,并不比直接拒绝好到哪里去,反而自己在这过程中,有一种无力感。

                              这让我又一次想起前销售经理对我的批评。那一次有个同事抢了我的一个客户,我没有当面去和她沟通,而是在背后给客户一些并不是很利于公司的优惠。我对同事的情绪是延误和不屑于和她沟通,从进一步上去探索,其实是觉得自己无法说服她,领导也会帮着她的担忧。

                              销售经理当时说:“这件事你心里有不满、怨言,都可以理解。但是你为什么不直接和同事沟通呢?即使你骂她一顿也行。但是你不是从内部沟通,这件事反而变成了你的错”。当时我真的无法接受她的批评, 凭什么要我去跟一个抢我客户的人沟通!但是现在我突然明白了,回避沟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今天或许是我走上感受“被讨厌的勇气”的其实也挺好的第一步,愿往后在生命中不断增强这样的勇气。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鲸厂话题君 鲸厂话题君 已发布37个故事
                                #有趣的心理学研究:一个更快乐的撒币方式👀
                                 
                                A. 一连5天给自己买1杯奶茶
                                B. 一连5天给朋友买1杯奶茶
                                问:哪种撒币方式得到的快乐更长久?
                                来看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开展的一个关于快乐撒币的实验。😯
                                 
                                1️⃣ 他们首先招募了100多名参与实验的被试,并将所有的被试分为自得组和给予组。
                                2️⃣ 在随后的5天里,他们将为所有的被试,按照一天5美元(折合人民币32元)的标准撒币给被试们花,要求他们在当天内花光,并在当晚给自己的幸福心情打分。
                                3️⃣ 其中,自得组的被试只能把币撒在自己身上,例如给自己买点零食;给予组的被试只能把币撒在其他人身上,例如送朋友一份小礼品。
                                4️⃣ 最后,研究者们对这5天内两组被试幸福心情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 结果发现:相比于连续5天给自己撒币的被试,连续5天给他人撒币的被试其幸福心情能更长时间得保持在高位。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向他人给予,能收获更长久的幸福~~~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