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所有话题

用心理学知识解读电影

31个故事 #科普

关注
App查看  |   
  • 星标故事(11)
  • 全部(31)
  • 好看(2)

分享一部你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电影,并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电影的故事、人物性格及行为等等。

  • 拂晓的晨光 拂晓的晨光 已发布168个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美丽心灵》这部电影。
    其实上专科的时候,我们的任课老师会经常放各种比较经典的好电影,尤其是涉及到法律和心理学的,然后就看了很多诸如《美丽心灵》啊,《教父》啊,《沉默的羔羊》啊等等,那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而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学到很多的其实就是《美丽心灵》。

    影片中的约翰·纳什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但也许应了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这句话,纳什也有着严重的精神分裂,他幻想出了不同的人格,一个自称服务于国防部看上纳什的天赋希望纳什可以为国效力的人,一个一直支持和支撑着纳什的“绝世好室友”,因为精精神疾病的关系,纳什其实做的并不好,可以说是饱受偏见了,经常自言自语,做的事情让人匪夷所思,最开始就连妻子都想要和他离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当妻子发现了破旧小木屋中被画的乱七八糟的像情报处理一样的报纸的时候,跟踪纳什去破旧房子的邮箱里去投递信件的时候,还有曾经让他带孩子,却差点把孩子淹死的时候,其实妻子的内心也是濒临崩溃的,可是最后妻子却没有离开纳什,而是一直坚持着,等待着纳什可以治好的一天。

    这部电影也算是少见的以正面视角和影视手法让人全面的体验到精神分裂这种疾病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电影,而且还巧妙的用了不同的运镜角度和多演员去演绎,可以经常从电影中看到非常逼真的戴着帽子的情报人员叫纳什去处理国家机密,放在指定的位置,甚至还有开车逃离枪战的局面,乍一看这有点让我们摸不到头脑:这到底是真是假啊,但是实际上这种表现手法恰好很明确的给我们展现出了精神分裂的一个典型特征:妄想。比如这些画面和情节我们到后面会发现,他们其实都是纳什的妄想,是幻听、幻视、幻触这些“症状”。

    而相比之下,电影的后半段可以说很压抑了,从妻子意识到事情开始不对,甚至觉得纳什的反应很奇怪的时候:纳什开始频繁的去观察周围的动态,担心自己被窃听,被跟踪,甚至想要带着老婆孩子离开,都在电影的后半段被详细的描写了出来,甚至让人感觉到压抑,让人觉得这个纳什是不是有问题,妻子为什么还不走,都已经这个样子了?

    其实这也很明确的为我们展现出来了另一个十分常见的情况:妄想症。尤其是被害妄想症,抛开病理不谈,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觉得是不是有谁要害我们的时候,但是这种冲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前其实是更加撕裂和强化的,被害妄想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如被监视、被排斥、担心被投药或被谋杀等,在妄想影响下患者会做出防御或攻击性行为,此外,被动体验在部分患者身上也较为突出,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产生影响,也就出现了电影后期几乎要逼疯妻子的行为和对话。

    但是可能恰好就是因为如此吧,或者说其实这就是在提醒我们,面对有心理疾病的人,最重要的其实反而是亲近的人的陪伴和持之以恒的坚持,不仅是自己亲近的人耐心的爱,患病的本人也要有对自己的爱和坚持,最后才能够战胜疾病,而不是彻底的抹杀他们。

    就像影片最后有个记者在仪式上问纳什的那样:
    “你现在还能看到他们吗?”
    纳什看了看自己的身边,三个幻想出来的人仍旧在身边冲着他微笑,鞠躬,摘帽致意,但是已经不会做出什么别的动作了
    而纳什也很坦然:“能看到哦,不过已经没关系了。”
    互动 2
    点赞 5
    分享

    天天好好学习 那里可以观看你所说道的电影呀? 回ta 点赞 1

    楼主 : 回复 天天好好学习: 网上搜一搜,腾讯视频一类的 回ta 点赞 0

    回应ta,写下感受

  • 学乃身之宝 学乃身之宝 已发布64个故事
    #壹心人7小作业2

    躯体化,在精神分析业内是最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指的是某种情绪不能在心理层面流动,也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时,就有可能转过来用身体症状来表达。

    电影《海蒂和爷爷》中就有这样的躯体化症状:

    其一,海蒂因为想家而出现的梦游症状。

    当海蒂被姨妈骗到大户人家后,她一直想念爷爷,还到了当地最高的塔上去观看山脉,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只是那里看不见山。

    因为无法回家,想家的情绪不能表达出来,于是转化为胸痛、梦游等症状。

    当医生知道她的病情、克拉拉的爸爸允许海蒂回家后,海蒂的病症就消失了。

    其二,克拉拉因失去妈妈陷入孤独中出现了无法站立的病症。

    克拉拉的妈妈去世后,身边缺少亲人的陪伴,内心倍感孤独,而这份孤独的情绪无法表达,进而出现无法站立的情况。因为爸爸很忙,经常不在家,奶奶也是偶尔才会来看她,家里的管家和佣人也不是她亲近的人,于是这份孤独的感觉一直存在。

    直到海蒂的出现,克拉拉的内心有了生命力,这也是她在阿尔卑斯山看望海蒂后,能够站起来的原因。

    可见,一个人心中的情绪只有流动起来,才能活出生命的活力。

    同时,这也说明了,父母(抚养者)要尊重孩子的边界,不要强迫孩子,或忽视孩子的需求,否则很可能会出现躯体化症状。

    比如,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如果父母逼迫孩子,在孩子产生愤怒和羞耻等一系列情绪体验后,仍不能被父母感知到,就很可能转变为消化系统等疾病,像肠胃问题。

    互动 0
    点赞 2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小媛爱心理 小媛爱心理 已发布1个故事
    电影《超体》给我的反思

    《超体》是一部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电影。《超体》讲述一个年轻女人被迫变成毒贩,一次这种毒品被装入腹部,又意外倾入她自己身体,反而给了她超于常人的力量:包括心灵感应、瞬间吸收知识等技能,让其成为一名无所不能的“女超人”。

    影片中说到“大部分的人脑只开发了10%,如果100%的开发,那将会发生十分有趣的现象”。 在电影中女主演绎了她的大脑从10%到100%的被开发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会拥有新的技能。从心理角度来讲,我认为也代表了我们心灵和意识的成长阶段:
    💗10%:表示如今人类,不断发展,使得从古至今的生活等产生了质的飞跃
    💗20%:力量变强,身体的感官觉受开始强化,如千里眼顺风耳【对应现实:勇敢,有先见,直觉强】
    💗28%:瞬间记忆,掌控基本电磁波【对应现实:学习记忆实践能力变强】
    💗30%:自由控制身体,如自动改变发型【对应现实:能够觉察并掌控自己的意识,活的像水一样灵动,随方就圆】
    💗50%:控制别人意识状态,读取他人记忆【对应现实:通过自己的改变影响他人,能够看透事物背后深层的原因,理解他人,换位思考】
    💗60%:封锁空间,意念攻击【对应现实:随时能够给自己创造和平的空间,有足够的定力,不再陷入周遭的诱惑和陷阱】
    💗80%:瞬间移动,穿越时空【对应现实:不给自己设限,随时转变自己的念头,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100%:没有限制,空,又无处不在【对应现实:身体意识完全自由,解脱,成为爱,成为永恒】

    🌼让我产生想象与共鸣的是电影中的部分台词🌼
    1⃣️大部分的人脑只开发了10%,如果100%的开发,那将会发生十分有趣的现象。
    我认为从心理心灵成长角度来看,这个讲述了我们是无限的这个理论,要勇于打破自己给自己的限制,去尝试,去创新,去相信,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那个。

    2⃣️我们没有真正的死亡。解散,重组,没有区别,本质相同。
    就像树叶一样,经历春夏秋冬,如同经历了新生,成熟,老去,消亡。当它消亡掉落,便成为了大树的养分,新的叶子又在悄然萌发生机。没有真正的死亡,所有的死亡不过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

    3⃣️你的恐惧,你的痛苦,都会影响你对世界的认知。
    情绪,痛苦,会让我们深陷其中,如果不加以识别、察觉,就会成为它们的奴隶,被情绪和痛苦牵着鼻子走,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世界。但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恐惧和痛苦,同样能够作为启发,迫使我们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意识由外在转向内在,通过迫切的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从而走上自我成长的道路,发现新世界。我想很多心理爱好者都有此经历。

    4⃣️人类更关心的是拥有,而不是存在
    在我接触心理、心灵成长之前,没有关注过自己的身体能量,生命能量,没有感受过自己的臓腑、躯干和四肢,它们是有生命的,只是把它们当作工具一样,没有感情的使用和消耗,直到它们受不了了,罢工了,我才发现它们存在,才了解到自己是作为精微的生命体,与天地共生,而不是什么自大的地球造物主,才升起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才学会了谦卑。

    5⃣️生命的意义是知识的传递
    过去活的混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明,而无明的原因,是我没有获得过这些知识,只能随着大众漂泊,当我们能够把这些知识普及,分享,我们就有机会帮别人摆脱痛苦的轮回,活的明白,这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了,更是温暖和爱的传递!

    6⃣️我爱你胜过一切
    我们在这个三维世界,能够感受的最大能量就是爱。施比受有福,爱比被爱更幸福!我爱你,所以我不求回报;我爱你,所以你要做你自己;我爱你,所以一切都如你所愿;我爱你,所以我先学会了爱我自己!

    7⃣️我无处不在(大脑开发100%)
    就如佛陀,他的智慧像种子般早已播撒大地,开花结果,直到入灭后,跟随他受益的人们,就是源头分支出来的河流,河流所到之处,佛陀就在那里……
    互动 0
    点赞 2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万鹏 万鹏 已发布162个故事
    接纳自己,真诚交友,克服心中恐惧——评《国王的演讲》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的老国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风流倜傥,特别喜欢搞女人,喜欢一个离婚两次的女人。小儿子,口吃,曾经当过海军的军官,然后回到王室。老国王其实对大儿子很失望,让小儿子做好准备继位,但是这个小儿子其实不愿意,因为他一直面向公众说话很紧张,口吃。那这部电影就讲了这个口吃的小儿子,面向公众演讲是多么的艰难,但作为这样一个身份他又不能逃避,那他是怎么样克服口吃,最终担上了国王?

    电影里面讲到,口吃其实是一种恐惧。我看来,其实它是两面性的,一方面,我们看到不利的一面,面向公众演讲非常恐惧,会令人非常的难堪。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它的好处,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口吃的难处,所以这个小儿子从来就没有心思去争夺这个王位,他一直支持他的哥哥当国王,所以在王位的面前并没有血腥的争斗,这其实是保护了这个小儿子。

    再说到口吃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这个小儿子遍访名医,都不能治愈这个问题,直到他的老婆找到一个没有行医执照的语言治疗师,然后他们开始治疗。这个小儿子就说到他的小时候被他的奶妈不喜欢,贬低,拒绝带他去见国王,这给他造成了深深的一种遗弃感,否定,并且在他有了口吃以后,他的哥哥以及旁边的众人,也会去笑话他去让他难堪,这就加重了他的口吃。这是口吃是形成的过程。

    这个语言治疗师很有个性,他尽管没有行医执照,但是他非常坚持平等的交流。随着他对这个小儿子的了解越来越多,他其实就会从他的童年生活,从他的兄弟关系,从他严厉的父亲,父子关系里面,找到线索。原因找到了,但是要克服这种口吃恐惧还依然是不容易。一方面,这个语言治疗师坚持平等的关系,要求对方改变一些不合理的居高临下的感觉,甚至故意让对方很生气,然后对方发泄怒气,听见自己的声音,因为人发怒的时候可以听见自己的声音,而且这个时候很有表达的欲望。

    另外,治疗要进行一系列的肌肉放松的训练,要把这个气息和身体的运动结合起来。

    老国王驾崩了,大儿子继承了王位,这时小儿子口吃还没有完全治好。他哥哥非常爱那个离过两次婚的女人,并决心要和她结婚,这样他不符合成为国王的条件,不得不退位,小儿子不得不当上国王。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就不该答应当国王,他本来就只是一个海军的军官,“我从来就不是当国王的料”。

    对口吃的恐惧无时不刻不折磨着他。他在听音乐,听这个也不对,听那个也不对,偶然换上一张唱片,他发现,语言治疗师让他戴上耳机,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个就说明他其实是害怕听到自己的声音,他对自己的声音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那么人为什么害怕听见自己的声音呢?人害怕自己的声音,就是说这个人的心中从来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生命最初,自己是一个被忽视的人,周围的人看来他是可有可无,最后他也感受不到自己,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人,以至于听到自己的声音就非常的恐惧。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

    他和夫人一起拜访治疗师,道歉了,重新开始治疗。他最终克服了恐惧,多次发表演讲,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鼓舞了英国本土以及英联邦的成员,共同对付纳粹。

    后来,这个语言治疗师和国王,成为很好的朋友。口吃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对自己的不接纳,或者是不能感知,另外,接纳自己以后还需要和别人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开始真诚的交流。

    如果我们对自己讲真话,接纳自己,并且交到知心的朋友,我们就可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湘遇成欢 湘遇成欢 已发布112个故事
      #壹心人7小作业2

      有一部电影,激发了我的同理心,甚至改变了我为人处世的方式,它就是《头脑特工队》

      《头脑特工队》是一部朝气蓬勃、带有甜甜味道的皮克斯喜剧。女主角莱莉因为父亲工作的因素举家搬迁至旧金山,要准备适应新环境,但就在此时,莱莉脑中控制欢乐与忧伤的两位脑内大臣乐乐与忧忧迷失在茫茫脑海中,大脑总部只剩下掌管愤怒、害怕与厌恶的三位干部负责,导致本来乐观的莱莉变成愤世忌俗的少女。乐乐与忧忧必须要尽快在复杂的脑中世界回到大脑总部,让莱莉重拾原本快乐正常的情绪。

      “乐乐”希望保持快乐的情绪,但“忧忧”总在不顺时出现。快乐排斥忧伤的结果,却使得忧伤失控,将更多记忆染上忧伤的颜色,甚至连核心记忆建立的岛屿也未能幸免。

      对这样的困境,幸亏莱莉拥有一个坚强的“乐乐”。内在有“乐乐”的坚持,外在有亲人的关怀,失控的情绪小人们终于重新回到大脑控制室,莱莉走出精神危机。

      经过这个过程,“乐乐”终于理解了“忧忧”存在的意义——它帮助身边的人了解自己的困境,唤起亲人的帮助,在爱的联结下,大家互相支持,共度难关。

      这部电影在诠释悲伤情绪时做的特别出色,它告诉我们,悲伤是完全正常的情绪,悲伤有时还引着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后来,莱莉的核心记忆岛也成功重建,而且有了更丰富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她的“乐乐”变得更宽容、更自信,所有情绪都能被她的“乐乐”所理解、所接纳。一个更成熟的“乐乐”,成为掌控她所有情绪的底色。就这样,莱莉成长为一个乐观且情感丰富的人。

      一个强大的“乐乐”,源于童年时期以快乐为底色的经验存储,这是一个人在面对危机时所能依赖的最强大的精神防线,也是我们作为父母所能送给孩子的一份重要礼物。

      里面的很多场景,我都印象深刻,比如有一个场景是冰棒为了让乐乐可以飞上岸,自己却选择坠入“深渊”,看了特别感动,当一个人为了别人,而完全牺牲自己的时候,这种大爱是非常动人的,这个场景和我前不久看的另一个电影——《峰爆》是类似的,电影里的爸爸为了保护儿子,也为了更多老百姓的生命,选择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会觉得,这世界上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并不是只有金钱和学习成绩,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帮助别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是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虽然不至于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渡过难关。

      这也许,就是我选择从事心理工作的原因~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维尼.熊 维尼.熊 已发布280个故事
        我特别喜欢的电影是《肖申克的救赎》。

        一、其中有个老的图书管理员在监狱待了太久的时间,脱离社会,远离外面变化进步的社会,特别不想离开监狱。因为他没有安全感了。监狱的环境反而觉得是安全的了。并且他出来后,看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完全不能适应,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提示我们,人不要离开主流社会,一定要保持成长。另外,对于抑郁症的人,我们也要帮助他们回归社会。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过于自闭。

        二、主人公安迪是被冤枉入狱的,但是他从来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时时展示着人性的光辉,心中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他主动帮助狱警申报税,为大家争取了在阳光下喝啤酒的机会;宁可被关禁闭,也要听音乐。永远不会丧失对自由的向往,能内心强大的守住本性,不抱怨,还能利他心帮助大家学习。

        人在困境中,还没有丧失自己内心中对阳光的向往。所以,能抵抗压力,让自己活下去。生活中都可能遇到很多困难,如果与困难纠缠那就是负面情绪占了主导地位。如果我们可以接纳当下的困境,去处理实际存在的问题,关注点是解决问题,就会有力量去前行。但是有的人可能就纠缠在负面情绪里面,不肯走出来,就抑郁了,不可取。

        三、主人公安迪逃离监狱的时候,给了同伴雷德一个希望。也可以说助人自助,他邀请雷德来找他,一是多雷德的信任,二是他知道雷德不会象那位老图书管理员一样会选择自杀,而是会选择自己就救自己,一起去享受生活的自由,给他一个希望。所以他的同伴雷德也确实能接受别人的建议,没有被生活的不适应和管控制度框住,选择走向新生活,他们在海边相视而笑的镜头特别美好。
        有的人不能接纳自己,也不接纳别人的建议,不能走出来,就失去了生机。改变自己才是王道。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神秘菇 神秘菇 已发布344个故事

          我印象深刻的电影是《lolita》,在这里谈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见解。

          电影的故事开端是大叔在青春期有一个女朋友后面去世了,所以他的性格和行为还停留在青春期,也就是他的心智一直都没有长大,虽然年龄渐长。

          为什么电影里的大叔和小女孩会有这些情结?为什么大叔会有如此深刻地迷恋上这个小女孩,以至于后面小女孩长大之后遇到真正男朋友,而导致后面如此之大的“浩劫”。

          这里就引入了一个概念,这也是我想说的重点所在,就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叫做:“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是人们一直悬而未决的事情形成的创伤性事件,在个人处于不能理解、没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持的状态,使人们一直处在挥之不去的相似的情境困扰中。(自己的话语总结的)

          其实大叔对小女孩有幻想,是他在重温旧创,是他对过去死去的恋人没有完成告别而一直在他身上的能量或抗争,让大叔一直没法从失去女友的悲痛走出来,因此无法完全放松地投入到未来和当下(跟妻子,即小女孩的母亲真正相爱)。

          而小女孩是因为父亲去世,还没享受够足够的父爱就戛然而止。一边是丧父的伤痛,一边是青春期的懵懂萌芽。

          大叔担任继父的角色,作为长辈这样的男性,她也只是把他当父亲。小女孩没有亲生父亲的正确引导,母亲也不给力,没教会她好好保护自己,后来母亲也去世了,小女孩小小年纪承受着失去双亲之痛,作为孤儿,这边又有继父的照顾,慢慢地导致偏离了正常成长的轨道。

          而继父这边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一开始还是个青春少年,谈恋爱的也是同龄人,而当自己深爱的美丽少女突然的去世,他内心里的伤痛是无可言表的,这种创伤也是非常的深刻的,当你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完,而无法再跟这个人完成的时候;当你有什么心声想跟这个人分享,而这个人再也无法听到的时候……这个人永远离开自己的事实是非常难接受的,可以说爱人去世的痛苦,比分手失恋痛苦要大非常多。

          而在这其中由于突然的有如此大的一个意外挫折,人们无法在这意外里面去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应对措施,导致这种伤痛深深的印刻在心里,严重影响后面的行为和生活。也就慢慢形成了不健康的Lolita情结了。

          在这里我看来对大叔来说,他首先需要做一个告别仪式,跟他的去世的女朋友做一个正式的告别,一个葬礼仪式。这是非常重要的。

          之后再展开学习和自我成长,也许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慢慢地从伤痛里出来。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怡名 怡名 已发布235个故事
            《我们怎么说YES或NO》

            《好好先生》是一部由金•凯瑞、佐伊•丹斯切尔等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于2008年上映。
            影片讲述男主角逃避社交,爱情和事业不顺,一直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有一天被朋友拉去参加一个只许说“YES“的活动,主持人对他说,你只能说“YES“,否则就会发生不幸。
            他被主持人植入了这个信念,而且自己也相信了,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爆笑又引人思考的故事。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析,为什么影片中主角的经历让我们这样感兴趣呢?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几乎都会遇到是接受还是拒绝的问题,说“YES“还是说”NO“。
            本来这对于大多数人并不难,可因为我们头脑中的信念,也会让这个看似简单的回答变难。
            男主因为相信,如果自己拒绝,就会发生不幸的事,当年老的寡妇和他求欢时,他本是拒绝的,可他随后摔倒,发生一系列害怕的事,他就屈从了。

            可是说“YES“也给一直逃避的他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积极参加朋友的聚会,参加新认识的女孩组织的晨跑拍摄活动,积极地答应加班,开心地为顾客提供小额贷款,这为他迎来了他事业和爱情。

            渐渐,他总在说“YES“,女朋友误解他,是因为他害怕发生糟糕的事不敢拒绝,并不是真的爱她,他也不知道如何对别人说”NO“。

            他要找那个主持人,问他如何破除他的关于“只要拒绝就会发生不幸的“咒语,主持人告诉他,本来就没有这个咒语,只不过是因为他相信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说“YES“或是”NO“。

            生活中的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内心里有哪些限制住自己的咒语,来破解它,我们就能获得自由。

            比如,有些人不会拒绝别人,是个老好人,无形中就变成了讨好,可能在他的心里,他相信,如果拒绝别人,就会伤害别人,伤害关系,这是片面的。

            有些人认为有钱,人就会变坏。钱是万恶之源。
            其实,钱只是我们的工具,我们只要善加利用金钱,会让我们更富足,也更幸福。
            有些人潜意识里害怕成功,害怕被关注,所以虽然很努力,也成绩平平。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有我们的观念在起作用。

            我们要学着说yes,敢于去尝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也要学着说no,保留自己的判断,不会失去自我。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怡名 怡名 已发布235个故事
              《如何面对过错与伤痛,是一个选择》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美国剧情片,讲述了男主角的哥哥因病去世之后,男主角作为监护人照顾侄子的故事 。
              男主沉默寡言,远离家乡曼彻斯特,在波士顿做着各种杂活。
              侄子不愿抛弃他的生活与朋友,跟男主远走他乡。

              如果从心理学来解析,男主的行为是可以理解并且报以同情的。
              他本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有相爱的妻子,有三个可爱的儿女,只因为男主怕孩子们冷,在冬天他为孩子们添了许多柴,却因为疏忽,忘记关防火板,他去外面买东西,回来后,家和三个儿女已经被大火吞没。妻子虽然被救,可无法原谅他,离开了他。
              他去自首,认为自己是杀人犯,要自杀,可警察告诉他,他只是犯错,并不是犯罪。
              他无法在这个有无数回忆的地方呆下去,选择去了波士顿。
              可为了侄子,不得不回来面对这个无数伤痛的地方。

              偶然见到前妻,前妻告诉他,她爱他,早已原谅他,可男主无法原谅自己。
              我们到底要如何面对自己曾经的无法弥补的过错?
              我们要如何面对巨大的丧失与伤痛?
              他的前妻带着伤痛至少开始新的生活,组成新的家庭,又有了自己孩子,而男主选择背负。

              我想,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电影,就像人生也没有标准答案。
              电影好像并没有给伤痛的人一个走出来的路,可观影的人们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

              从心理咨询师角度来说,当来访自己不想改变,不想从创伤中走出来的时候,任何人也无能为力。
              从未曾受到巨大创伤的人看来,可能更珍惜眼前的幸福,让自己谨慎一些,不发生糟糕的悲剧。
              对于那些承受痛苦的人来说,可能在片中看到和自己一样痛苦的人,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共同感受痛苦。
              或许我们还可以延伸,只要我们愿意,在多么悲伤的时候,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细小的温情。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如何面对伤痛、过错,生活中去关注什么,是我们一直可以选择的。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神秘菇 神秘菇 已发布75个故事
                《黑天鹅》

                首先,主演娜塔莉波特曼本身就是一名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演员。

                因此在剧中饰演芭蕾舞者时,把那种属于艺术家的追求完美、偏执、神经质等等性格特质演绎的非常精准且贴切,极具说服力。

                《黑天鹅》讲述的故事是剧院要重拍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女主角妮娜想要竞争主演,但是导演认为她只适合扮演白天鹅,没有黑天鹅身上的诱惑与风情。于是妮娜不甘心,经历了与原生家庭,交友和性行为上的体验与冲突,突破自身的环境与心境,终于拿到主演并在舞台上贡献出了极为精彩的表演。

                剧中最触动我的地方来源于妮娜原生家庭困境:

                一个超强控制欲的母亲,在外行动会打电话要求汇报行程,在家里绝对不允许锁门,连妮娜不小心抓伤自己都会立刻帮她剪掉过长的指甲。
                “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无孔不入”的操控只是看着都令人觉得十分窒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母亲与妮娜之间已经不是正常的母女关系了,而是属于“共生”(symbiotic)关系。

                荣格曾说过:“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她的母亲当年因为与她的父亲在一起未婚怀孕从而不得不放弃了芭蕾舞职业生涯,所以也可以轻易看出妮娜母亲将妮娜当做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和媒介。

                我记得片中有一个细节是:在得知妮娜成功被选中当女主角后她买回蛋糕庆祝,而妮娜因为没有胃口想要少吃一些,母亲觉得妮娜违逆了她的心意,扫了她的兴致,便立即要将整个蛋糕扔进垃圾桶,无奈之下妮娜只得立刻出声道歉并表示自己愿意吃蛋糕。

                这一段就能看出妮娜母亲为了自己的意愿十分明显地在恶意忽略妮娜的真实需要和内心感受,强行在用“爱”的名义绑架自己的女儿满足自己欲望需求。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母婴关系是要经历共生-分离阶段的。如果养育者没有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那么这个额外的负担,会被带到下一个成长阶段,以此类推。
                “分离”的目的就是要给孩子树立边界,告诉他们,你是你,我是我,是独立的铺垫。如果妈妈不能和孩子“分离”,不能建立基本的界限感,那么这个孩子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
                也因此我们能看到明明快30的女主角却打扮的及其保守还喜欢各种娃娃,看起来像没有长大一样。当然最后妮娜凭借自己的勇气与执着,以反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独立与分离。

                从这里我们也能知道作为家长来说,对于孩子的控制欲有时候是源自于爱,但是也因为这份控制会遏制了孩子的成长。
                我们要去学习如何去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而不是凭借自己一腔私欲去不顾孩子意愿、操控孩子的人生。
                与此同时,也是提醒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金瑜 金瑜 已发布6个故事
                《超级购物狂》

                很有意思的一部老电影,也是购物狂都应该看的一部电影,对了,里面徐小凤还扮演了一位心理医生。


                方芳芳(张柏芝饰)在出生后被遗弃到了一个商场,四周都是范思哲、阿玛尼、GUCCI等品牌专柜,长大后的方芳芳变成了一个超级购物狂,看见名牌就两眼发亮、冲上去买买买,这也导致她总是被解雇和陷入经济困顿中。无奈之下,她来到了心理诊所,从此与另外三个人开始了抓马而离谱的生活——他们分别是有选择恐惧症的李医生、又吝啬又爱花钱的富家养子何穷富、买品极差只敢去十元店的购物狂丁叮当。

                最后,超级购物狂方芳芳有2个想要跟她结婚的男人,而选择恐惧症的李简仁有2个想要跟他结婚的女人,在心理医生陆小凤的安排下,最终4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的来访者在购物时有强烈的选择焦虑。她可以为了一件衣服晚上刷手机到凌晨,以至于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眼花缭乱的商品对她来说意味着诸多的选择,也意味着诸多的焦虑。
                最终,她在诸多的选择中选了一个让自己最无感的。实际上,她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衣服。

                购物不仅仅是女人的焦虑更是男人的焦虑。

                很多男性在面对游戏装备、动漫手办、限量版球鞋和手表等商品时也会疯狂剁手。

                焦虑
                我们对待商品的态度,就是我们对待自己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我们都经历过商场大减价的扫货,也都经历过淘宝和拼多多的秒杀。

                很多人会说“女性是天生的购物狂”,那么男性在双十一来临的时候,有没有想要买买买的冲动呢?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疯狂购物的背后是无处安放的焦虑和内心的缺失,但每个个体是独特的,焦虑和缺失也是各有差异。

                你想知道你有哪种缺失和焦虑吗?

                如果我们打个形象点的比喻的话,想象一下,将身体想象为地球,被一个陨石击中,这个陨石就是语言,然后呢,对于有些主体来说,这样就获得了语言,这就是说语言已经被他们这样的话,或多或少就是一个共生的情况,或多或少这是神经症,然而有些人呢,他们就不接受。

                在身体和语言相遇的碰撞中,我们可以说在神经病,那里有一个语言和身体挂上去的时刻,然后有一截儿会掉。

                方芳芳出生就被遗弃在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商场,她出生不是被父母的话语围绕,而且被无数名牌包围,说她“天生购物狂”一点不为过,她缺失的就是客体a。

                这个丧失,这一节儿就是客体a,它就是拉康说的引起欲望的客体,是它制造了欲望神经症,总是在找寻这个客体。

                而这个客体在彼者那里,也就是在世界之中,总是我缺这个,我想要那个,这是资本主义,我要有了这个东西,我就开心了。

                方芳芳缺失的不是数不清的名牌,就像我们缺的永远不是购物车里的商品一样,这个缺失的客体,我们永远是找不到的。

                没有人愿意一出生就是在商场,只能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方芳芳是一个有童年缺失的牺牲品。她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试图向一个娄底的坛子里装满水。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交流